西汉名将程不识,一生未尝一败,为何名声不显?
在卫青和霍去病横空出世前,西汉抵抗匈奴名气最大的将领当数飞将军李广了,得益于自身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史学家的偏爱,李广的名声十分闻达,以至于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典故和记载。
在同一时期,还有另一位名将程不识,堪称和李广并驾齐驱。他一路从戍边做起,最终凭借杰出的才能和卓越的战功,被武帝招入中央,担任禁卫军统领,其军事素养和军中地位可见一斑。
上图--程不识影视形象
(资料图片)
然而,这位杰出的名将即使终生未尝一败,他的历史影响力却远远不如李广。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一、朝堂众臣皆称李广名将,程不识提出反对意见
汉武帝执政前,李广便通过多场战争扬名立万,积累了巨大的名声,只是因为他在七国之乱中犯下了政治错误,所以才无法进入中央。于是到了汉武帝即位时,朝堂势力纷纷向他推举李广,最终使得李广和程不识一起成为了禁卫军的统领:
左右以为广名将也,於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,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。
上图--汉武帝像
对于这一任命,程不识表达了自己的态度,他对将李广称为名将提出了反对意见。
在程不识看来,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,经常围绕水草驻扎,从表面上看,这类地方便于为马和人提供给养,然而大型的水草丰美之地往往也是匈奴关注的重点地区,双方很容易在大战开始前提前遭遇,如果这种混乱的情况发生,那么仓促应战的汉军很难发挥出自身城防、阵型、装备的优势,和个体战斗力强的匈奴陷入近身白刃战,发挥不出自己的长处。
上图--李广像
其次,程不识认为李广对手下太过宽容,没有培养严格的纪律,就连汉朝经过数十年打造的一些阵营事项,也被他嫌弃过于繁琐而简化,看起来这种布置减轻了士兵的负担,其实降低了士兵的执行力和整体的凝聚力,当战争中出现突发情况时,李广部队陷入混乱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部队。
不过程不识也提出,虽然李广治军存在这两个巨大的劣势,但是他能身先士卒,和士兵打成一片,确实也能弥补这两项劣势。
二、程不识是如何治军的?
那么,比起李广,程不识的治军之道又是什么呢?之所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讨论,其实就是因为程不识的治军方法基本是和李广反着来的。
程不识是非常严谨的将领,这点从日常训练就能体现出来,他的部队有严格的作战和作息纪律,各个岗位各司其职,政令层层下达,为各种突发情况预先做出了预案。而且为了保持这种严格的纪律性,程不识的训练强度非常大,令士兵叫苦不迭:
而其士卒亦佚乐,咸乐为之死。我军虽烦扰。
上图--汉军方阵俑
当程不识的部队面对敌人时,总是保持高度戒备,达到了人不卸甲,马不下鞍的地步。程不识在战场上不主动出击,所以他的部队编制以步兵为主,重防御轻进攻,一切装备和给养全是为此服务的。每当战事开始时,无论敌人冲锋还是撤退,势强还是势弱,程不识都保持着自己的节奏,既不盲目追击敌人,也不退缩弃守阵地。无论战场形势多么复杂,士兵都能严格遵守军令。
总而言之,在程不识的队伍中,没有人情,没有义气,有的只是士兵对大汉的高度忠诚,对军令的严格遵守。比起李广的以德服人,和士兵打成一片,程不识似乎立志将士兵们培养成毫无感情的战争机器,机械刻板地重复他布置的每一道军令。
三、为何程不识的名声不显?
李程二人的治军之道各有千秋,并且在古代战争史中并不罕见,代表了两种对立的管理手段,我们很难直接评判二人的好坏高低,只能从二人的战果窥探一二。
上图--纪律是立军之本
四、结语
对于绝大多数人,尤其是离朝堂之事较远的普通百姓来说,李广生动翔实的战斗经历更提振士气,极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,可是对于庙堂之高上的统治者来说,程不识才是最符合其心意的第一选择。
要知道统治者们因为自身的见识和经历,能够冷静客观地看待得失,不苛求每一战必胜,而是需要利用战争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。由于战争具有不确定性,所以统治者是有决心和底气接受失败带来的打击的,换句话说,大胜固然振奋人心,然而尽量维持不败、减少损耗以图长期发展才是上策。从这点上看,汉武帝时期李广屡次争取先锋未果,也并非没有道理。
上图--匈奴骑兵
李广之所以让匈奴人胆寒,缘于他多年多地屡屡击溃来犯的匈奴,不过他并不拘泥于防守,还经常主动出击,有时候仅仅携带百骑就敢面对匈奴的上千人马。然而,这也导致了在李广的戍边生涯中,也曾经遭遇过不少失败,像全军覆没甚至自己被俘这种事都有发生。
反观程不识,从来没有打出过像李广那般振奋人心的大捷,而是兢兢业业履行戍边使命,打退了匈奴的每一次进攻,多年来未尝一败,得到了不败将军的美誉,以致于后来匈奴知道面对的是程不识时,往往失去了进攻的欲望,直接退军,这种情况在孙子兵法中有极为贴切的评价:
故善战者,能为不可胜,不使敌之必可胜。
上图--孙子像
从这点上来对比,似乎程不识的胜率更高,战果更好,理应得到高于李广的评价和声望。然而,由于李广作战充满激情,虽然不是大胜就是大败,但是却因为过程更惊心动魄、一波三折而能引发国内的热烈讨论,激发人们对他的关注度,尤其是他经常追击敌军,以少战多,更符合国人推崇英雄的心理。
相比之下,程不识波澜不惊、一潭死水的防守模式,纵使经过数次战争也不能发生改变,很难起到广泛的宣传作用,自然被社会主流话语权所厌恶,所以其名声不显,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