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搜索 搜索

环球要闻:曾参加200余次战斗 获淮海战役一等功 老兵70多年前的立功证书被军博收藏

楚天都市报     2023-05-09 09:04:14

高申庚生前留影

淮海战役一等功证书和奖状

舟山群岛战役一等功喜报 受访者供图


(相关资料图)

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刘中灿 通讯员 常梦星

“高申庚老英雄的立功证书,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了!”连日来,在湖北省崇阳县港口乡横岭村,村民们传递着这一喜讯。而他们口中的老英雄,已经去世20年了。

高申庚又名汪佃安,生于1920年8月,194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。1952年,他转业到浙江省衢州市工作。1964年,他携妻儿回到崇阳老家,担任村支书18年,带领村民艰苦奋斗,改变山村贫困面貌。数十年里,他从未吐露自己曾经的功绩,也未向组织提出半点要求,直到2003年去世。

2022年5月,高申庚的子女收拾阁楼时,在一个锁着的旧箱子里发现他的立功受奖证书。沉封的证书,见证着高申庚的峥嵘岁月——身为解放军战士的4年间,他先后参加大小战斗200余次。他英勇善战,曾抱起炸药包冲向敌人的碉堡,身负重伤仍坚持不下火线。

经过慎重考虑,家属将他的淮海战役一等功证书、舟山战役一等功证书等7件文物捐赠给中国军事博物馆。

日前,极目新闻记者来到高申庚的家乡,寻访这位老英雄的光辉历程。

去世前他才吐露战斗经历

横岭村坐落于幕阜山下。2023年4月,极目新闻记者前往采访时,这里刚刚下过雨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青草的气息。

高申庚当过兵,村里很多人都知道。横岭村村民高超告诉记者,他小时候就听家里的大人说过,高申庚当过兵、立过功。但是他具体打过什么仗、立过什么功,他的子女直到他去世前才知道,外人更是无从知晓。

高申庚的女儿高巧珑,是父亲讲述自己战斗经历的见证人。4月28日,她向极目新闻记者回忆起20年前的情景。

那是2003年8月底的一天,高申庚最后一次去高巧珑家做客。此时离他去世只有10天左右,也许是感到自己时日无多,他和高巧珑的公公聊了很多,一旁的高巧珑也第一次知道了父亲经历过怎样残酷激烈的战斗。

高申庚有着苦难的童年。他4岁丧母,14岁丧父,没有上过一天学,他与大他2岁的哥哥相依为命。日寇入侵崇阳时,将兄弟俩的茅草屋一把火烧光,他们只能躲到深山老林里,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。

1946年,正在家里种地的高申庚被抓壮丁的国民党兵掳走。为了不牵连留在老家的亲人,他改名汪佃安,为国民党军扛枪扛炮,经常遭到毒打,直到1947年4月在山东泰安被人民解放军解救。他自愿加入解放军,被编入22军64师。他随部队打的第一场硬仗,是攻打山东莱芜。

打兖州、战济宁,汪佃安和战友们出生入死,伤亡巨大。1948年2月,他随部队转战洛阳,浴血奋战26天,全歼敌军一个师;1948年6月攻打开封,他的头部、腰部多处负伤。部队还在休整,淮海战役打响,汪佃安坚决要求参战。之后的64天里,他和战友们每天只能领到一个馍充饥。枪林弹雨中,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,他抱起炸药包冲向敌人的碉堡,为部队扫除了前进的障碍,他也因此荣获一等功。

1949年,汪佃安带领64师特务连,分乘多条小木船,渡海直扑舟山定海。他冒着敌人的炮火,第一个冲向敌人防线。部队经过激战,全歼敌军,解放定海,他再次荣立一等功。

高巧珑说,听了父亲的讲述,她才明白,为什么多年来父亲一直有睡梦中喊叫的毛病,为什么他的左小腿上有一个愈合不了的洞——这些都是在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,负伤留下的后遗症。

高巧珑说,每次回忆起父亲的这些经历,她都会情不自禁流下泪水。

从不让子女给国家添麻烦

“第一次听到爸爸讲这些,我非常震撼。”高巧珑告诉记者。此前,父亲从来没有讲过自己的战斗经历。直到他去世,子女们都不知道他的立功证书放在哪里。

1952年,在浙江就地转业的汪佃安,在当地成了家。1964年,因为思念家乡,他带着妻儿回到崇阳老家,并改回本名高申庚。

在高家老屋里,至今还保留着高申庚从浙江带回的方桌和木床,方桌背面写着“汪佃安记”。

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的功臣身份,回到家乡的高申庚,一心扑在工作上。他担任横岭村村支书18年,带领全村人建水库、改河修田,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。村民高超还记得,他成家后的头几年,因为家里孩子小、人口多,高申庚多次带着村干部,给他家送米。而在高巧珑的记忆里,她小时候,全家人吃的多是煮红薯,每餐仅有的一碗米饭,通常给她最小的弟弟高琼吃。高巧珑的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,都因为生病没钱医治而夭折,这也成为高巧珑的母亲一直无法释怀的伤痛。

一条叫坳上河的小河,从横岭村穿流而过。村里的老人介绍,这条河原本并不流经横岭村。高申庚任村支书期间,为了给村里的农田提供灌溉的水源,他带领村民把小河改了道。从此,不仅旱季农田有水灌溉,雨季村里也不易淹水。

“任何时候都不能给国家添麻烦。”这是高申庚对子女们说得最多的话。高巧珑高中毕业时,想让父亲托关系帮她找工作,但被父亲拒绝。“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吃过很多苦、受过很多罪,也都挺过来了。年轻人就要不怕吃苦,不能给国家添麻烦。”高巧珑告诉记者。最后,高巧珑依靠个人能力成为民办小学教师,她的兄弟姐妹也都是凭着各自的努力立业。

高申庚有两个儿子,他把他们都送去报名参军,其中小儿子高琼通过了体检,在河南服役5年。“送弟弟去参军时,爸爸就提了一个要求:去最艰苦的地方锻炼。”高巧珑回忆。父亲的这些做法看似不通情理,但子女们并没有因此埋怨他,因为他们打小从父亲那里接受的教育,都是人应该靠自己奋斗。

军博收藏多件立功证书

在高家老屋,搭着竹梯,爬上用木板拼起来的简易阁楼,一口旧木箱,就是高申庚收藏立功证书的地方。

2022年,高巧珑的母亲去世。弟弟高琼清理老屋时,在阁楼的角落里发现了这口锁着的旧箱子。打开箱子,他看到一沓泛黄的立功证书。

这些证书里,有淮海战役一等功立功证书、舟山战役一等功立功证书等。证书上的名字,还是高申庚在部队时使用的名字:汪佃安。

在高申庚去世近20年后,记录他功勋的证书才重见天日。几十年里,他把这些荣誉锁在箱子里,带着战场上留下的一身伤病,默默投入到建设家乡的新战场,从来不提自己辉煌的过去。

看到这些已经泛黄、甚至开始破损、字迹也有些模糊的证书,高家兄弟姐妹有了一个想法:不能让这些珍贵的东西湮灭,应该把它们送到有保存条件的地方,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,激励、教育更多的人。“我们想,父亲如果在世,也会同意这么做。”高巧珑说。

这个想法,终于在今年3月得以实现。

高申庚的外孙女高畅告诉记者,她小时候从没听到外公讲过战斗故事。她只知道外公当过兵,但真正了解外公的故事,还是在看到这些证书之后。

高畅在北京工作,她联系了中国军事博物馆。博物馆工作人员经过鉴定,确定证书的真实性后,高家人将其捐赠给了中国军事博物馆。看着保存完好的淮海战役一等功证书,博物馆工作人员感叹道:真是太珍贵了!

如今,高申庚的淮海战役一等功证书、舟山战役一等功证书等7件文物,静静地安放在中国军事博物馆,向参观者讲述这位老兵浴血奋战的经历,也讲述着静好岁月的来之不易。

X 关闭

© 2021 北极医疗器械网 版权所有

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9

邮箱:514 676 113@qq.com